5.丙烯腈下游消费领域结构出现变化
丙烯腈的消费领域主要分布在腈纶、ABS树脂(含SAN树脂)、丙烯酰胺(含聚丙烯酰胺)、丁腈橡胶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从2021年的消费情况看,ABS的消费比例最高,占50%左右,我国近年来汽车和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消费比例逐年上升,于2016年取代腈纶成为丙烯腈需求最大的产业,需求量成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近年来ABS行业利润丰厚,工厂生产积极性高,开工基本处于满负荷,故产能及产量出现连年递增。腈纶从2011年的44%逐年下降,到2021年约占20%。腈纶近年来替代品不断增多,例如涤纶、粘胶等产品,且与其价格相差较大,所以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再加上近年来原料丙烯腈价格振幅较大,腈纶跟涨不及时,导致成本过高,腈纶产品长期处于亏损阶段,今年腈纶也受到了双控政策影响,部分企业开工要求下调,故今年产量继续下滑。丙烯酰胺及聚丙烯酰胺市场整体表现尚可,我国对污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聚丙烯酰胺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出口量增长较快。近年来丁腈橡胶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发展较好的,尤其是丁腈胶乳,近年来投产较多,2021年丁腈胶乳产能从120万吨/年,增长至220万吨/年,对原料丙烯腈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
6.丙烯腈进出口量对比分析
2022年1-2月国内丙烯腈进口量总量是2.59万吨,比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多套丙烯腈装置投产,产品供应充足,且进口货一直倒挂,故下游工厂多选择运输及价格都有优势的国产货,使得进口量继续下滑。
我们再来看一下出口情况。2022年1-2月份,国内出口量在2.19万吨,同比增长6.31%。主要由于近几年来丙烯腈产品一直保持高利润,从而工厂装置维持较高开工,且有多套新投装置,在产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产量也有明显激增。新装置投产主要集中在华东港口地区,有运输优势,且从去年开始,外盘价格一直比国内价格高,这也促使国内货源顺利出口。我国丙烯腈对外出口,主要为亚洲周边国家,像韩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是国内主要出口对象,这些国家对丙烯腈有需求缺口,船运方便。
7.丙烯腈下游未来发展仍以ABS为主
2022-2024国内ABS新增产能计划统计表(单位:万吨/年) |
||||
厂家名称 |
产能 |
预计投产时间 |
产品 |
|
LG惠州 |
技改扩能15 |
2022年3月 |
ABS |
|
宁波台化 |
25 |
2022年5-6月份 |
ABS |
|
广西长科 |
50 |
2022年9月份 |
ABS |
|
浙江石化 |
40 |
2022年三季度 |
ABS |
|
山东利华益 |
40 |
2022年三季度 |
ABS |
|
揭阳石化 |
60 |
2022年三季度 |
ABS |
|
辽宁宝来 |
60 |
2022年四季度 |
ABS |
|
新浦化学 |
21(ABS/HIPS) |
2022年四季度 |
ABS |
|
漳州奇美 |
15 |
2023年 |
ABS |
|
英力士苯领(宁波) |
60 |
2023年 |
ABS |
|
吉林石化 |
40 |
2023年 |
ABS |
|
大庆石化 |
20 |
2023年 |
ABS |
|
山东裕龙石化 |
60 |
2023年 |
ABS |
|
中化国际(连云港) |
22.45 |
2024年 |
ABS |
|
LG惠州 |
20 |
2024年 |
ABS |
|
数据来源:金联 |
创 |
未来丙烯腈仍将以ABS、腈纶、丙烯酰胺三大下游行业为主,仅有ABS有新增产能有大量投放计划,届时ABS需求量占比将继续扩大。丁腈橡胶虽目前有12万吨/年的新投产计划,但基本未确定具体投产时间,故暂不计入新增产能。而腈纶行业仍存在变数,由于外围疫情反复,外贸订单迟迟未能恢复,下游纺纱等行业难见有效好转,腈纶需求也预期不佳,故后期新装置暂无投产计划。整体来看,行业规模预计变动不大,未来将保持5:3:2比例发展。
8.未来三年丙烯腈行业发展压力较大
随着新产能的陆续投产,国内丙烯腈行业发展将逐渐成熟,未来三年丙烯腈产能将达到582.9万吨/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丙烯腈的新增产能仍将快于下游需求增速,而我国本就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尽管我国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但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形成,未来市场局势不容乐观。目前来看,2022-2023年中国丙烯腈供应压力都比较大,仅下游ABS的大面积投扩产也不能改变供应过剩格局,尤其是新投产装置多为私企,其销售价格比较灵活,将主打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由于新投装置或多在下半年投产,故2022年中国丙烯腈市场上半年价格仍较为坚挺,在进入夏季后,丙烯腈市场将出现一个长期的低迷状态。未来三年期间不排除部分私营企业或者无配套上下游装置的企业,搁浅丙烯腈投产计划。而未来丙烯腈产业链内部竞争将更为激烈,随着国内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丙烯腈进口量或将继续收窄,出口量或继续增长。市场竞争格局将由单产品市场竞争演变为产品和产品链一体化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