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湖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
盐湖股份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90亿元,同比减少32.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00亿元,同比减少53.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5.05亿元,同比减少54.2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23亿元,同比减少30.49%。
具体影响:盐湖股份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2.93%,而营业成本增加了44.5%。这是由于氯化钾和碳酸锂销售价格下降导致的。盐湖股份在申请调整察尔汗钾镁盐矿别勒滩矿区采矿许可证的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并增加氯化锂矿种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定以及评估机构出具评估结果,公司需要缴纳18.97亿元的采矿权出让收益。若不考虑该等采矿权出让收益的影响,盐湖股份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约为72.8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约为21.9亿元。根据政府文件,采矿权出让收益将自2023年至2037年分十五期缴清。
亮点一:盐湖钾肥销售量上升
盐湖股份三季度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氯化钾的产量达到约342.18万吨,销量约为376.31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氯化钾的销售量显著上升6.3%。
亮点二:公司锂板块成长可期
盐湖股份公司新建的4万吨/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该项目已完成所有立项审批手续,并已获得环评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的行政审批及专项报告审查工作。项目的三通一平工作已完成,整体项目按照计划正常推进。
从行业角度来看:锂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的上游核心原材料,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影响,碳酸锂的需求也在增长,展望碳酸锂市场价格有望呈上行趋势。成为锂业龙头盐湖的股份,公司碳酸锂产能处于扩张期,业绩继续走高。
2、巴以冲突对钾肥市场的影响
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两国战事波及死海范围钾肥供应商,全球最大规模钾肥生产商美国美盛股价创近一年新高,专家预测全球3%的钾肥供应将受到影响。
分析:以色列是全球钾肥主要供应国之一,该地区钾肥产能约650万吨,当地拥有全球第六大钾肥生产商“以色列化工集团(ICL)”,其在以色列境内的钾肥年产能达400万吨左右。但随着两国战事持续升级,以色列化工集团和以色列第二大港口“阿什杜德港”被迫卷入地缘政治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钾资源分布不均,且各国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加之巴以冲突导致钾肥运输受阻的背景下,巴以冲突将使全球多达3%的钾肥供应面临风险。与此同时,供应风险引发市场担忧情绪,进一步刺激全球钾肥供应商股价上扬。
当前全球钾肥行业的整体集中度较高,巴以冲突对该区域钾肥供应商的生产供给造成影响。在销售市场方面,ICL和APC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重点钾肥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这些供应商的钾肥供给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东南亚市场钾肥售价,并导致国际市场供应量偏紧。
2020年以来,亚钾国际在老挝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打造了中国在境外首个最大规模的钾肥项目。三年间,该项目的钾肥产能已从20万吨/年提升至300万吨/年。
分析: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钾肥需求国,但我国钾矿资源储量却相对较低且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尤其缺少可溶性钾资源。为了合理控制国内产能,保持价格的稳定性且要有一定规模自产量作为筹码。因此钾肥行业在保护性开发资源的前提下,稳定产能规模,海外找钾刻不容缓。当前钾肥供应格局已经由国产、进口各占半壁江山的传统格局演变为国产、进口、境外反哺的格局。
亚钾国际在老挝钾肥不断扩产速度远超过行业平均速度,随之钾肥产品返销中国国内的数量也在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自老挝进口氯化钾的数量分别为12.78万吨、41.66万吨、60.70万吨,2023年1-10月,自老挝进口氯化钾数量为122万吨,老挝钾肥进口量不断攀升;其中,亚钾国际2022年钾肥回国销售近50万吨,2023年上半年反哺国内40余万吨,2024年计划回运钾肥全年产量的50%约200万吨,中长期有望进一步反哺国内500-600万吨。亚钾国际充分利用老挝优势资源发展企业自身、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以外,随着生产规模、市场不断扩大,反过来也拉动了中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双向促进作用。